1. 首页>动态要闻 > 信息

《孟子》

作者:张原一
2020-02-22
信息

一、【《孟子》的作者是谁

《孟子》七篇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此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然而,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多种说法.一,孟轲自著说.《孟子》的最早注释本,是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赵氏在该书的《题辞》(即序)中说:“孟,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称也;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元何异孙对此所作说明是:“《论语》是诸弟子记诸善言而编成集,故曰《论语》,而不号《孔子》.《孟子》是孟轲所自作之书.”(焦循《孟子正义》引)宋朱熹也从文章风格的匀称一致上,力证该书出自孟轲之手,他说:“《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朱子大全》)清阎若璩和魏源则从有无记述孟轲容貌上推断,《孟子》应为孟轲自著.阎氏在.《孟子生卒年月考》一文中说:“《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魏氏在《孟子年表考》一篇中云:“七篇中无述孟子容貌言动,与《论语》为弟子记其师长不类,当为手著无疑.”二,弟子辑成说.唐韩愈首先提出这一论点,他在《答张籍书》中说:“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此后,宋晁公武、清崔述又为之补充了三条理由.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认为,《孟子》书中称诸侯都用谥号,“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时所见诸侯不应皆死”.崔述作《孟子事实录》认为,《孟子》所讲的历史事实和地理位置往往不合,“果孟子自著,不应疏略如此”.崔氏又认为,《孟子》对门人乐正子等都称“子”,“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称门人皆日子.细玩此书,盖孟子门人万章、公孙丑等所追述,故二子问答之言,在七篇中为最多,而二子书中亦不以子称也”.三,再传弟子辑成说.清周广业认为,“此书叙次数十年之行事,纵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一手”,是孟轲以其说传授于乐正子等,然后由乐正子及其门徒编辑成书的.四,师生合著说.此说主张《孟子》由孟轲口授,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整理成书.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张孟轲自著的,但都认为有孟子和弟子参加.朱氏指出:“恐是其徒所见,孟子必曾略加删定也.”魏氏也说是万章、公孙丑二人口授而笔之书.此外,《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提到孟轲:“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神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今人杨伯峻认为,乐正子等皆称子,而万章、公孙丑不称,只能证明万章和公孙丑二人参与整理成书; 《孟子》中提到的诸侯,死于孟轲之后的是梁襄王和齐宣王,但也仅后数年,万章、公孙丑整理时,当然要用谥号,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师生合著说.诸说各有依据,但从争辩情况来看,似乎第四种说法较能为人接受.。

二、《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扩展资料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三、《孟子》全文翻译

【原文】 孟子自范①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 赔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②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3)。

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注释】 ①范: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二十里,是魏国与齐国之间的要道。

②广居:孟子的“广居”指仁。如《滕文公下》所说:“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③垤(die)泽之门:宋国城门。 【译文】 孟子从范邑到齐都,远远地望见了齐王的儿子,非常感叹地说:“地位改变气度,奉养改变体质,地位是多么重要啊!他不也是人的儿子吗?” 孟子说:“王子的住多、车马、衣服多半与他人相同,而王子像那个样子,是他的地位使他那样的。

何况那处在天下最广大地位上的人呢?鲁国的国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城门下呼喊。守门的人说:‘这人不是我们的国君,他的声音怎么这样像我们的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他们的地位相似罢了。”

下一篇(养而不爱如养猪) 尽心上 养而不爱如养猪 【原文】 孟子曰:“食①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②者也。

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注释】 ①食:动词,使之食,引申为奉养。

②币:指礼物。将;送。

【译文】 孟子说:“只是养活而不爱,那就如养猪一样;只是爱而不恭敬,那就如养鸟儿养爱犬等畜生一样。恭敬之心是在送出礼物之前有了的。

徒具形式的恭敬,君子不可虚留。” 下一篇(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尽心上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②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释】 ①财:通“材”。

②淑:通“叔”,拾取。艾(yi):同“刈”,取。

也 就是说,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 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于”的意 思。

【译文】 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下一篇(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尽心上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原文】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释】 ①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译文】 公孙丑说:“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

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下一篇(以道殉身与以身殉道) 尽心上 以道殉身与以身殉道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译文】 孟子说:“天下政治清明的时份,用道义随身行事;天下政治黑暗的时候,用生命捍卫道义。没有听说过牺牲道义而屈从于他人的。”

【读解】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就是“天下有道则见”(《论语?泰 伯》),就是“邦有道则仕”(《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但“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却似乎比“无道则隐”,“邦无道 则可卷而怀之”和“穷则独善其身”来得要壮烈一些,而大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意思了。

杀身成仁便是以身殉道。 只有叛徒才以道殉人。

当然,从更深层次的意思来理解,“无道则隐”,“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和“穷则独善其身”也可以说得上是“以身殉道”的表现,因为这样做是为了“道”而舍弃了自身的所谓“前程”,只不过没有舍弃生命罢了。 只要不屈志变节,也就不是以道殉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这虽然也没有“杀身”,而只是“独善其身”,但却是不愿以道殉人的典型。 虽无壮烈,却也大义凛然。

下一篇(求教必须虚心) 尽心上 求教必须虚心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②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注释】 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学。②挟(Xie):倚仗。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该在以礼相待之列, 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 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这五种中的两种。”

下一篇(其进锐者,其退速) 尽心上 其进锐者,其退速 【原文】 。

四、孟子的全文 跪求

http://gz4455.cn/education/324772.html 【《孟子》全文】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 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多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乘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惠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是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而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纥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鑫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鑫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偏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而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

五、【《孟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六、孟子简介(详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七、《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舌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丧失了“义”.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八、求出自《孟子》的成语及其解释

(1)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 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 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3)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 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4)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 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5)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 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6)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 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7)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 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8)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 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9)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 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10)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 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1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 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12)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 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13)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 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14)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离娄》) 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身边左右都可找到知识的来源. (15)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 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16)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 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17)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 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18)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 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19)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 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20) 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 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21)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 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22)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 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23)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 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24)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 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推荐阅读
  • 日照好玩的地方和吃海鲜应该去哪听说日

    日照好玩的地方:万平口:"旅游来日照,必到万平口",已成为各地游客的共识。刘家湾赶海园:以赶海系列活动为主,集旅游、休闲、度假、民俗、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园。竹洞天: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城区西端的将帅沟毛竹…

    信息 2024-11-15
  • 什么是铸造

    铸造是指将室温中为液态,但不久后将要固态化的物质倒入特定形状的铸模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 被铸物质多半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例:铜、铁、铝、锡、铅等),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沙、金属甚至陶瓷。 因应…

    信息 2024-11-15
  • 变形金刚中博派和狂派各有哪些人物

    博派:擎天柱,铁皮,大黄蜂,爵士,棘齿。狂派:威震天,红蜘蛛,眩晕,吵闹,萨克,碎骨魔,路障,迷乱。…

    信息 2024-11-15
  • 一平方毫米的铜线能过多少安的电流

    1平方毫米的铜线在不同电流下通过的安培数不同。最大是18A:(1)60A以下,选1平方毫米的铜线安全载流量是6A;(2)60~100A,选1平方毫米的铜线,安全载流量是5A;(3)100A以上,选1平方毫米的铜线,安全载流量是2.5A 。…

    信息 2024-11-1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有规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

    信息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