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动态要闻 > 信息

月光纸

作者:刘俊
2020-02-22
信息

一、月光纸又称什么

月光纸又称月宫符像、月光神马、月光码等,以北京为最著名。

明清两代史籍对月光纸的记载大同小异。明代《帝京景物略》称,月光纸绘月光遍照菩萨跌坐莲花像,莲花下绘月轮、桂树、宫殿,有兔执杵,如人而立,捣药臼中。

“纸小者仅三寸,大者一丈。精致者金碧缤纷。

家中设月光位,即向月所出之方向,向月供拜”。月光遍照菩萨又称月府素曜太拓星君,为佛教中之神,又称月光王,为药师如来佛之部属,_她趺坐莲花,左手持青莲花,。

花上有半月状。清代《燕京岁时记》称,月光纸“以纸为主,上绘太阴星君,为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玉兔,如人立而执杵。

藻彩精制,金碧辉煌”。大型月光纸“长者(高)七、八尺,短者(高)二、三尺。

顶有二旗,作红、绿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祭毕一并焚之。《北平岁时志》则称月光纸乃用秫结扎成一长方形架子,最大者宽约二尺,长(高)四、五尺,最小者宽约四、五寸,长(高〉一尺余。

秫秸架子中糊月光纸画。“大者分成三部,小者亦两部。

上(部)为大诸总圣,系玉皇大帝与风云雷。雨诸神,亦有为一佛、两菩萨者,亦有为观音者,亦有为达摩渡江者,亦有为财神者。

中(部〉海关壮缪(即关公)像或财神、土地神像。下部则广寒宫殿之形,(婆)姿林树下立一兔作捣药形。

纸地多系黄、•红两色,绘画涂色,以金纸(箔)•贴%。架之两端各插红、黄纸裁成之斜旗。

此月光码(纸)在京(城)纸店或油盐店均有售卖”。到八月十五之夕,将月光纸“供于桌上,再陈各种果品,旁置瓷瓶,。

左右各二,其一插鸡冠花(象征月宫的婆娑林树),其一插带(枝)叶毛豆(供月兔食用),又藕一盘,盖用以祀(月)兔者'除了月光纸外,彩塑兔儿爷“诚北平名产”,是北京中秋最著名的民间工艺,为祭祀玉兔的供品,亦为儿童玩物。 天津则称为泥兔。

据《北平岁时志》等记载,北京兔儿爷为泥土制成,有的用极细润的黄泥,然后以砖模刻塑,亦有由手工捏塑而成者。形状为人身兔首,一般为武将,有带甲胄、翥旗(古代军队里的太旗> 者,带狐尾,或半披战袍,背后高插纸旗或纸伞,或默坐于假山,或骑坐麒麟、虎、豹。

身量有大小,大者竟高三尺,小者一尺余。图画有精细。

更有制成兔首人身的商贩,如剃头者、缝鞋者、卖馄饨者、卖茶汤者。制造(艺)人多居沙锅门外,在四、五月间即着手制造,至七月中秋节即在前门外大蒋家胡同的耍货市发售。

至中秋节前后,宣武门外菜市口亦为聚货之处,自丞相胡同北口以迄烂漫胡同北口,陈列更无罅隙,各种兔儿爷,高下形色,靡不尽态。 此夕卜,前门大街直至天桥、崇文门花市、东西、东单、东安门、西安门等处皆有出售,可谓盛极一时。

二、中秋祭月的月光纸

月光纸也叫“月光祃”、“兔儿祃”、“兔爷祃”,通常为木刻版水彩印制的神像,为传统中秋节祭月所用神像之纸,绘有月神和月宫。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

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明清时期月神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画面上呈现一轮满月的圆轮,月轮内则有一尊女菩萨端坐于莲花之上,这是由于佛教的影响深入人心,太阴星君逐渐被赋予了菩萨的形象,并且在汉族民间信仰中转化为“月光遍照菩萨”,也被称为“月光菩萨”乃至“月光娘娘”。

菩萨之下还绘有广寒宫的仙阁殿影以及玉兔捣药的形象。祭月礼仪完成后,人们通常将月光纸与祭文等用火焚毁。

三、月光码儿是指什么

其中,玉兔捣药的形象是月光码儿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邓云乡先生在《增补燕京乡土记》一书中对兔儿爷的由来有一番推断:“我常常想,历史上有许多不知名的创造家,都很值得人佩服,是谁别具慧心,创造出这么好玩的兔儿爷呢?它的来源似难详考,但在明代就有了。明人纪坤《花王阁榺稿》记云:‘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帝京景物略》的记载有‘月光纸’,上面‘缋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偏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

纸小者,三尺,大者丈,工致者金碧缤纷’。我想最早创造做泥人兔儿爷的,大概就是照这‘月光纸’上的像塑的。

这自然会大受孩子大人的欢迎,因而越造越精,越流传越久,就演变成为历史风俗。”可见邓云乡先生认为兔儿爷的形象是从当时的月光码图案中玉兔捣药形象上借鉴的。

而且可以看出在明代,兔儿爷便已经是衣冠距坐的形象了,但依旧难脱兔形。

四、月光码儿是指什么

其中,玉兔捣药的形象是月光码儿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邓云乡先生在《增补燕京乡土记》一书中对兔儿爷的由来有一番推断:“我常常想,历史上有许多不知名的创造家,都很值得人佩服,是谁别具慧心,创造出这么好玩的兔儿爷呢?它的来源似难详考,但在明代就有了。明人纪坤《花王阁榺稿》记云:‘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帝京景物略》的记载有‘月光纸’,上面‘缋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偏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

纸小者,三尺,大者丈,工致者金碧缤纷’。我想最早创造做泥人兔儿爷的,大概就是照这‘月光纸’上的像塑的。

这自然会大受孩子大人的欢迎,因而越造越精,越流传越久,就演变成为历史风俗。”可见邓云乡先生认为兔儿爷的形象是从当时的月光码图案中玉兔捣药形象上借鉴的。

而且可以看出在明代,兔儿爷便已经是衣冠距坐的形象了,但依旧难脱兔形。

五、兔儿爷中:月光码儿什么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为民众所重视的三大节之一。

全国各地过中秋的习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其特色习俗之一便是中秋拜兔儿爷。

之所以出现兔儿爷的形象,当是源于月宫中有兔的传说。追根溯源应是源于人们对月神的崇拜和对神话的确认。

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关于月中有兔的传说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反映了神话的内容:一弯新月中并置着口衔灵芝的蟾蜍和奔跳的白兔。

可见汉代就流传着月中有兔子的神话。河南郑州出土的西汉晚期画像砖“东王公乘龙”也出现了玉兔捣药的形象。

1968年,江苏省丹阳市发现了一座南朝佚名陵墓,墓中出土了两块画像砖,分别表现月亮和太阳,月亮中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捣药的玉兔,杵臼毕具,十分生动。这种最迟出现于汉代的玉兔捣药形象可能是北京中秋节特有的兔儿爷形象最初的依据。

但是北京兔儿爷的出现并不是直接依据汉代画像中的形象制作,而是与拜月时所供奉的“月光码儿”有很大关系。 过去,老北京每户家庭都要设坛拜月,供“月光码儿”, 即印有“太阴星君”及玉兔捣药的纸像。

其中,玉兔捣药的形象是月光码儿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邓云乡先生在《增补燕京乡土记》一书中对兔儿爷的由来有一番推断:“我常常想,历史上有许多不知名的创造家,都很值得人佩服,是谁别具慧心,创造出这么好玩的兔儿爷呢?它的来源似难详考,但在明代就有了。

明人纪坤《花王阁榺稿》记云:‘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帝京景物略》的记载有‘月光纸’,上面‘缋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偏照菩萨也。

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尺,大者丈,工致者金碧缤纷’。

我想最早创造做泥人兔儿爷的,大概就是照这‘月光纸’上的像塑的。这自然会大受孩子大人的欢迎,因而越造越精,越流传越久,就演变成为历史风俗。”

可见邓云乡先生认为兔儿爷的形象是从当时的月光码图案中玉兔捣药形象上借鉴的。而且可以看出在明代,兔儿爷便已经是衣冠距坐的形象了,但依旧难脱兔形。

清代也多有人记述兔儿爷,清末徐柯 (1869~1928),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有对兔儿爷的描述:“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文中只是提到兔儿爷的形象是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到底这是什么样子那?再来看翁偶虹先生在《北京话旧》有一段描述“最早的兔爷,只是仿照‘月亮马儿’上的玉兔形象,白垩其身,人立环臂,臂有提线,牵线则双臂上下移动,形如捣药。”

巧的是,文中所描述的形象与如今山东的兔子王非常相似。 为什么现如今北京兔儿爷的形象大多是身穿铠甲的呢?《北京话旧》一书中提到过一则故事,据说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有两个看守太庙的旗籍差役,失名而存姓,一个叫“讷子”,一个叫“塔子”,借供职轻闲之便,用太庙里的黏土,融制胶泥,仿照戏曲里的扎靠扮相,塑制成金甲红袍的兔儿爷,利市三倍。”

可以看出至少从清光绪年开始,北京兔儿爷出现了金盔金甲的新形象。1906年出版的《燕京岁时记》中对兔儿爷形象的描述可以为这一传说提供佐证。

清末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详细记载了当时兔儿爷摊子,云:“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

可以看出这时的兔儿爷已经是着甲胄带纛旗的形象了。 其后兔儿爷的形象不断丰富。

七七事变之后江宁夏仁虎老先生《旧京秋词》道:“银枪金甲巧装排,扑朔迷离总费猜,泥塑纸糊儿戏物,西风抬举上高台。”诗后自注道:“中秋儿童玩具曰兔儿爷,其雌者曰兔儿奶奶,识者所嗤,然愚民或高供以祈福焉。”

可见,身披铠甲已经成为兔儿爷的一大特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兔儿爷都穿铠甲,其它形象的也有发展。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对兔儿爷有一番细致的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可见随着社会的变化,北京的兔儿爷是越来越精致。

六、中秋节点解叫中秋节

“中秋”的名称最早来源于《周礼》,到了宋朝以后形成了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盛大节日。为什么叫中秋节呢?我国农历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八月十五又是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节。中秋节称呼很多,如:八月节、八月半、月节、端正节、月夕节、秋节、仲秋节、团圆节、拜月节、追月节、女儿节、八月会、玩月节等等。

关于中秋节的历史记载太多了,从官修的正史,到动听的民间传说,还有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婉转曲折的戏剧,形成了灿烂的中秋文化。而在这灿烂文化中的一场蹩脚戏就是“男不拜月,女不拜灶”。

从宋朝开始,每逢中秋节前几天,在街市上就充满了过节的气氛,商家忙着装饰门面,布置彩楼,进新货。市民们采购月光纸和新鲜的水果,预备好酒、菜。官府同僚们忙着争相送礼,联络感情;亲朋好友之间送上月饼以祝福。到了八月十五晚上,月光明亮皎洁时,家家户户摆上供桌,供桌上有泥捏的兔爷、月饼、茶水、酒、瓜果和切成莲花瓣状的西瓜。还少不了时令的新鲜蔬菜,特别是青豆——这是专门给玉兔预备的。兔儿爷是身穿甲胄,兔面人身的泥塑,大小不等,有的骑虎,有的站立。同时备有纸做的金银元宝,宫廷祭月还要用九节藕。

月光纸,在《燕京岁时记》又称“月光马儿”、“神马儿”,在纸上绘有太阴星君,样子像菩萨,下面绘有月宫,有一兔人手里拿着杵在捣药。这种纸画金碧辉煌,长的有七八尺,短的有二三尺,顶上有二旗,或红色,或绿色,或黄色,祭月时把月光纸挂起来。

月饼,又叫团圆饼,必是圆的,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明朝人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说:“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在《燕京岁时记》中说: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

在祭月时,妇女们争先恐后地烧香、磕头,祈祷。农家妇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年轻的女人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婆婆叨念全家福。男人虽不跪拜,心里也想着希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男人不拜月,是因为在历史上认为月亮属阴,象征着女性,所以男人不拜月。

但是,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只有男的能给灶王爷烧香磕头,女的不能拜。灶王爷神像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灶王爷是一家之主,所以只有“一家之主”的男人才有资格拜。

祭月后,把月光纸等烧掉。其它的供品分给家中的每一个人吃,如果有人出远门赶不回来,一定会给留一份。

各地风俗习惯不完全相同,但不管以什么形式,祭月、赏月、吃月饼等民俗都是有的,祈求吉祥、美好、团圆的愿望是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样的。

七、中秋节如何祭月

2 皇家祭月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

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

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

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

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

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

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

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

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3 民间祭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民间。

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

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

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

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

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

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4 祭月仪式 明清时期祭月仪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唐朝后根据“中秋月圆”而发展出的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民间祭月活动。

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祭月前最好要能够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之敬意。

至于是否穿汉服唐装,并没有要求。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案前高挂月神像(俗称月光纸),案上放置月饼、祭酒、西瓜(切成莲花状)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

如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则需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明清逐渐有“男不祭月”的习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

但现代祭月可以不考虑明清的这一习俗。另外,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担任。

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职责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

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 现代中秋祭月,应以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为主。

以礼仪引导心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合。心智到处,却可不拘礼仪的细节。

承古却不拘于古,这是现代人祭月应有的境界。5 祭月祝文 祭月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高声诵读祭文。

祭文是祭奠和供奉先人神灵时诵读的文章。在传统的祭祀仪式上,一般都采用古体祭文,以延古风,继承古代礼乐制度。

古体祭文的书写格式,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仅作发语词(可拖长音,示意“开始读祭文了”)。

紧接着开篇明义,即言明祭祀时间及祭祀谁,谁来祭祀。 祭文的主体必须。

推荐阅读
  • 日照好玩的地方和吃海鲜应该去哪听说日

    日照好玩的地方:万平口:"旅游来日照,必到万平口",已成为各地游客的共识。刘家湾赶海园:以赶海系列活动为主,集旅游、休闲、度假、民俗、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园。竹洞天: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城区西端的将帅沟毛竹…

    信息 2024-09-20
  • 什么是铸造

    铸造是指将室温中为液态,但不久后将要固态化的物质倒入特定形状的铸模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 被铸物质多半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例:铜、铁、铝、锡、铅等),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沙、金属甚至陶瓷。 因应…

    信息 2024-09-20
  • 变形金刚中博派和狂派各有哪些人物

    博派:擎天柱,铁皮,大黄蜂,爵士,棘齿。狂派:威震天,红蜘蛛,眩晕,吵闹,萨克,碎骨魔,路障,迷乱。…

    信息 2024-09-20
  • 一平方毫米的铜线能过多少安的电流

    1平方毫米的铜线在不同电流下通过的安培数不同。最大是18A:(1)60A以下,选1平方毫米的铜线安全载流量是6A;(2)60~100A,选1平方毫米的铜线,安全载流量是5A;(3)100A以上,选1平方毫米的铜线,安全载流量是2.5A 。…

    信息 2024-09-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有规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

    信息 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