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古筝的历史是怎样的
古筝是中国一种具有优美音色和丰富表 现力的民族拨弦乐器。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 在战国时期,古筝就在秦国流行,所以它又被 称为“秦筝”。古筝的流传甚广,从岭南至内 蒙,几乎遍及整个中国。
最初的古筝是从战国 时期一种竹制的五弦乐器演变而来,秦汉时 期,五弦发展为12弦,隋唐时期为13弦,元明 时期为14弦,清代时期为16弦。 后经改良,由 17、19弦不等而发展到21~25弦,筝弦也由原 来的丝弦改为钢丝弦等。
这样,古筝的音域和 表现力得到很大提高,深受人们欢迎。它既可 用作独奏、重奏、合奏,也可用作戏曲、曲艺 和舞蹈等的伴奏。
古筝的音色清越、高洁、典 雅,委婉动听,具有一种幽远的神韵。 轻拂宛 如行云流水,重扫势若山崩海啸。
它既能细致 微妙地刻画人们的内心感情,也能描绘激动人 心的壮观场面;无论是如泣如诉,还是慷慨激 昂,或是激越高歌与浅声吟唱它都可以表现得 淋漓尽致。左手的揉、按、点等手法尤能体现 古筝的音韵特色。
古筝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 地方风格的流派。 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 派,其中以陕西、山东、河南和客家筝曲最为 著名。
《渔舟唱晚》和《汉宫秋月》是古筝中 的名曲。
二、古筝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最早见于秦始皇的丞相李斯的《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者,其秦之声也”,东汉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又称云筝是因为所发出的音声铮铮作响而得名的。
从李斯等人所述可知,在战国时期筝作为民间乐器广泛流行于秦地,故有人又称之为“秦筝”。如果你是想学习古筝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古筝小课堂”对学习古筝的朋友会有很大的帮助。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声音·筝》云:“谨按《永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为瑟,不知谁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另据记载,东汉时期,并、凉二州确实出现过瑟形的筝,后来筝在形成和发展中受到筑和瑟的影响,甚至最后取代了瑟,但名称则始终未变。这是比较早的说法之一。
最普遍的说法是说筝为秦朝大将蒙恬所创,古筝原只有五弦,用竹制成,形状如筑,后蒙恬将其改为十弦,变形如琴瑟,以木代竹。唐代以后,古筝的弦数增至十三弦。
从《隋书·乐志》到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都从这种说法。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筝乃传自外国。
日本的田边尚雄在他的《东洋音乐史》中就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日本的另一学者林谦三则认为田边尚雄的论据不足。
从以上讨论可知,筝的由来至今依然还是个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求。
三、古筝的发展历史
古筝起源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
由此可见,至迟于赢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
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
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
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
《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
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
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
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
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
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
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
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
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
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
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
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
四、关于古筝的历史.
古筝历史
筝在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传,于秦国尤盛,故又名秦筝。
现在各地常用筝为十三弦和十六弦两种。五声音阶定弦,最低音可以G或C起始,音域达三个八度。
近代民间筝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流派风格。如山东、河南 、浙江、广东潮州和梅县等。
筝,又叫古筝;韩国叫伽耶琴;越南叫十六弦琴。筝的出现,最晚也在公元200年(秦朝)以前,战国时期秦国已广范流传,直至今日潮州筝仍叫秦筝。中即提到:击瓮叩钵、弹筝博髀,真秦之声也。更早的也记载:齐国的临淄城,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东汉刘熙解释说:为什么叫作筝呢?其音高,筝筝然也。日人冈昌引解释筝字的起缘:秦国婉无义之两女,争弹瑟(二十五弦),蒙恬破为二器,各取其半(十二弦与十三弦),秦王奇之,遂命名为筝,因争而成新器也。但该书至今未见,且秦筝为十二弦、唐筝方为十三弦,其中不无杜撰可能。:五弦筑身、形如瑟。筝字字头从竹,与秦之筑这个乐器,或许有关系。描述筝说:形制与瑟相同,只是弦比较少。古时十二弦者,叫筝;二十五弦者,叫瑟。从出土的古代乐器文物中已可获得证实。
相传(见)古瑟原为五十弦、黄帝破为二十五弦。若后再破分为十二、三弦之说,果能成立,则与后代又增回为十四弦(唐)、十五弦(清)、十六弦(民初)、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四十弦、四十四弦、四十九弦。两相对照之下,不禁让人兴起时光倒流之想。
古琴与筝瑟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筝、瑟有琴码,一弦一码一音,只能于演奏时透过左手之按、压、放等指法于琴码之左方奏出滑音、变化音;而琴无琴码,可用左手按指成音。一弦多音,且可用空弦、按弦、半按弦(泛音)成音。所以古琴只有七条弦,音域却比古筝更宽。两者相同之点是原则上空弦均定为五声音阶,(一般古琴定为F调之五声音阶,古筝则定为G调之五声音阶) 可以拂弦指法奏出流水效果。且同为高音在内,低音在外。
古筝属八音中『丝』类乐器,原与琴瑟一样, 用蚕丝弦,音色古朴典雃;近代才改用钢线音色铿锵;现代则更改用钢丝尼龙线,可兼得两者之长。筝之音色、与演奏特色,因地域、流派的不同,有极大的差异,不宜通论,须究各筝派,分别论述之。
筝在民间普遍流传,但似只有潮州有二四筝谱手抄本、一书中有古筝分谱流传。直至民国19年梁在平始出版一书。山东西南部的荷泽(曹州)、郓城、甄城一带流传一种的说唱艺术,以洋琴、坠琴、古筝、(软弓)京胡、琵琶、三弦为伴奏乐器。已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逐渐演化成之古筝独奏曲有、、等六首(老六门)。
演奏技巧方面,以姆指小关节摇指,最为突出。
近代郓城赵玉斋(1923-)更创双手弹筝(左方)法。编作筝曲、、、等。出版有等三书。另一郓城筝家高自成(1918-)编作有、、、等曲,出版有、等。除此之外,另有一种称为的古曲演奏形态,由洋琴、古筝、(软弓)京胡或琵琶二胡(如意钩)合奏。曲目均为由六十八小节构成之四合(段)套曲。由四大(板)类构成,曲目有、、、等。山东西部的聊城、临清一带,则有(4/4拍子)、(2/4拍子)两种古筝独奏曲,亦均为六十八板体。曲目有、等。
最有名的古筝代表曲目,应属娄树华改编之十三弦筝曲,原由山东聊城金灼南根据山东聊城、临清一带两个民间的筝曲(2/4拍)、合成,传予娄树华。娄树华再传予其弟子曹正(1920- ),曹正与朱郁之将之合编为胡琴与古筝之重奏曲,是他的成名曲之一。其中第三段催板,描写风雨归舟的回旋模进旋律,尤其脍炙人口近半世纪之久,且历久不衰。是古筝经典性的奏法与作品。各派均加以吸收,演奏谱仅有略微不同而已。其后曹正又在南京从梁在平学习古筝,经常演奏、(河南八板)。出版有等多种。以上三种筝曲曲目,形成派。
与山东相邻的河南省,流传一种称为的说唱艺术,清朝中叶以后盛行于南阳一带,又叫、、。大调曲子中器乐(开场曲、间奏曲>;部分,叫的,多以古筝、琵琶、三弦主奏,(配以箫、四胡、八角鼓等)。约有、、、、、、等四五十首六十八板体的曲目,统称。中州古调全曲有三段,慢板与中板共六十八小节,快板三十四小节。演奏特色是多用中指外弹、大颤音、回旋滑音、抖吟与微分游摇。形成派。
河南筝派经三大名家—王省吾、曹东扶、任清芝的努力,脱离山东筝派,成为独立的流派。曹东扶(1983-1970)弹筝,师承马书章。擅演奏、、、、等哀伤曲。、、、也是名曲。出版有、、、。编作有、、、、、等十三首河南板头曲(王克先整理)。出版有、(刘家贵整理)等。
五、古筝的历史
一,古筝的起源 筝,又名秦筝,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乐淳朴典雅、古色古香,所以后来人又把它称为“古筝”。
古筝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它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二、古筝的发展在漫长的二千多年历史进程中,经过历代弹奏者和乐器制作匠的共同努力,古筝这件华夏民族的古朴乐器得以不断改进,其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发展规律一样,也是由“简”和“繁”、“弹拨乐器”。
最初的古筝体积小,只有5根弦,后来发展到十二、十三、十六、十八,直到现在最多的有五十余根弦,目前惯用的则是二十一根弦,又称二十一弦筝。古筝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非常流行,在日本、朝鲜、新加坡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可与钢琴并驾齐驱,由于古筝的表现力丰富,韵味深长、色音淳美、古朴典雅,弹奏起来时若玉珠落盘,时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变幻莫测,气势磅礴,令人陶醉。
三、筝体简介(1)筝头、筝尾。大的一头称筝头,小的一头称筝尾。
(2)岳山:古筝分前岳山、后岳山,大筝头处称前岳山,筝尾初处称后岳山。(3)筝码:也称柱或雁柱,它是筝弦和面板的传振支柱,筝码可以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低,前后移动,以调整音质。
(4)筝弦:分钢丝弦和尼龙弦,从高音到低音依次排列为1—21弦。(5)筝的共鸣体由面板、底板和两个筝边组成。
四、坐姿1、弹筝姿式分立式、坐式及盘式(盘腿、坐地)日本、朝鲜弹奏政者多采用盘式,我国常用坐式。2、坐式要点(1)坐在靠筝头一边,身体右侧与前岳山延长线对齐、人体中线对第一、第二个筝码。
(2)筝上最高码之顶端在弹奏者胸腰之间。(3)坐距筝体约10—15厘米。
(4)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呈“丁”字形。(5)上体平直,放松自然。
3、手形要求两肩自然放松,手腕放平,手呈半握拳状,各手指自然弯曲,各关节凸出,不能踏陷,大指要立起与中指相对,弹奏时各关节往掌心运动。
六、古筝的来历是什么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据考证,筝在春秋、战果时期及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筝,通常又被人们叫做古筝,和琴之被称为古琴一样。这恐怕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传统筝曲给人们留下的古朴雅致的情趣有关。在古代,筝还被称为秦筝、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一、筝的渊流和形制的沿革
关于筝的渊流,史料记载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说法:
1、分瑟为筝说
在古代文献中确实有分瑟为筝的说法。唐赵磷《因话录》中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一作琴)。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的丁度在他的《集韵》中也载有类似的说法:“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二人争瑟,由争夺而产生了“筝”,这种说法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只是传说而已,不说把争的人说的多么无情无义,单就一种乐器来说,都是由无数个部件组成的,缺一不可,争一而破为二,必然破碎或残缺不全,怎末会成为两件单独的乐器呢。
2、筝筑同源说
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我国的乐器发展史是现有打击乐器,后有弹拨乐器的。筑的右手奏法,以竹尺击之,沿用了打击乐器的奏法,这与筝相比用指弹奏简单的多。综上所述,筝与筑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西,筝是由筑发展而来的,筑之源即筝之源,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姜,筝筑是同源的。
3、蒙恬造筝说
据《隋书·音乐志》载:“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造。”但刘朐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筝,秦声也,相传蒙恬所造,非也!”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谏逐客书》中说:“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声也。”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筝的说法是靠不住不的。
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朝著名的训诂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为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棒状、细颈、都是五弦。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七、古筝的来历是什么
古筝起源于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故也称秦筝。
早期的古筝,为五弦,筝体为竹制,形式如“筑”。以后筝弦逐渐增加。
东汉许慎和清代训诂家朱骏声分别在《说文解字》和《说文通训定声》中有具体说明。许慎说:“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为瑟,易竹以木。”
朱骏声日:“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以木。
唐以后为十三弦。”现代更增加至二十一弦。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三国时期的筝弦当为十二弦。 用假甲弹筝,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公元前502年)的梁代《梁书·羊侃传》载:“有弹筝人陆大喜,著鹿角爪,长七寸”,在李商隐的《无题二首》诗中有:“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可见三国时期仍是用肉甲演奏。
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165—212)为三国魏时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他将音乐与文学结合,将筝艺与文学融合,推进到一个筝、文与人品之化一的境界。阮瑀的《筝赋》对当时的筝乐艺术作了详尽的描绘。
这篇《筝赋》是这样的: “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禀清和于律吕,笼丝木以成资。身长六尺,应律数也。
故能清者感夭,浊者合地,五声并用,动静简易,大兴小附;重发轻随。折而复扶。
循覆逆开,浮现抑扬,升降绮靡,殊声妙巧。不识其为,平调足均,不疾不徐。
迟速合度,君子之衔也;慷慨磊落,卓砾盘纡,壮士之节也;曲高和寡,妙技鸡工。伯牙能琴,千兹为膜。
蛟惮禽然,庶配其踪;延年新声,岂此能同;陈惠李文,蜀能是逢。”(《艺文类聚》卷四十四) 这篇赋,从筝的形制到为众器之师、音乐效果、艺术风格、弹奏手法、音乐美学,以至社会影响,都做了精辟的论述。
他指出此时的筝已成为一种“曲高和寡”的乐器,并以枉、苞、冠、禀、笼来夸陈筝在众乐器中的雄踞地位,可知秦筝在三国时期,为一种相当高尚的乐器,受到朝野学者、文士之普遍重视,在表现能力、弹奏技巧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又说筝是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对筝乐极为推崇。
在筝的演奏法上:“笼丝木以成资”是说古筝的取材和构造;“五声并用”则指古筝以五声音阶定弦;“大兴小附,重发轻随”则是说在以大、食指弹弦的同时也要讲求强弱对比之表现;“折而复扶”是次第使用按滑音与实音之变化奏法;“循覆逆开”是演奏乐曲开始与反复时运指的顺序。另外,将弹筝的行云流水与做人之道相结合,借弹筝的高超技巧以喻君子品格。
据说魏文帝曹丕弹古筝弹得很好,而且不管到哪里,都要把筝带上,随时随地都弹。他弟弟曹植也很喜爱古筝艺术,留下了“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笙声既设,筝瑟俱张”,“何以忘忧?弹筝酒歌”等和筝有关的诗句。
周瑜在江南,也善于欣赏筝乐,后人为之作“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诗句以形容他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至于古筝流派,当今的六大派系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内蒙筝中,三国时期能看见影子是河南筝,当时魏之首都在洛阳,阮瑀曹植等人描述的大约是河南筝,其特色为深沉内在慷慨激昂。
总之,三国时期,涌现了很多妙解筝音的音乐家,有的以筝为题材作赋写诗,有的精通弹筝且擅长谱曲,有的擅长赏析,大大推动了古筝发展的进程。
-
日照好玩的地方和吃海鲜应该去哪听说日
日照好玩的地方:万平口:"旅游来日照,必到万平口",已成为各地游客的共识。刘家湾赶海园:以赶海系列活动为主,集旅游、休闲、度假、民俗、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园。竹洞天: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城区西端的将帅沟毛竹…
-
什么是铸造
铸造是指将室温中为液态,但不久后将要固态化的物质倒入特定形状的铸模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 被铸物质多半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例:铜、铁、铝、锡、铅等),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沙、金属甚至陶瓷。 因应…
-
变形金刚中博派和狂派各有哪些人物
博派:擎天柱,铁皮,大黄蜂,爵士,棘齿。狂派:威震天,红蜘蛛,眩晕,吵闹,萨克,碎骨魔,路障,迷乱。…
-
一平方毫米的铜线能过多少安的电流
1平方毫米的铜线在不同电流下通过的安培数不同。最大是18A:(1)60A以下,选1平方毫米的铜线安全载流量是6A;(2)60~100A,选1平方毫米的铜线,安全载流量是5A;(3)100A以上,选1平方毫米的铜线,安全载流量是2.5A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有规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