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动态要闻 > 信息

故乡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李悦
2019-10-10
信息

许多年来,我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寻找故乡的含义。

我大概于1997年离开故乡,去一座城市求学。

后来到了西北地区,又到了西南的另一座城市,完全离开了故乡。

对我来说,故乡只是一片山脉,一座木楼,一块庄稼地。

在我的记忆中,她实在没有留下什么清晰的印象,以至于我现在还不能给故乡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对故乡来说,我只是一个游子,一个不肖子孙,离开她就把她彻头彻尾地忘记了,不再是她的儿女。

故乡对我这样,我对故乡也是如此。

我曾经说过,我不在乎故乡对我的态度。

我的这种思想很有点反传统的意识,故乡如果知道一定不能容忍。

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法国的文学巨匠司丹达尔(司汤达)有理由背叛故乡。

16岁那年,司丹达尔带着对故乡的仇恨离开了他的故乡格勒诺布小镇,去巴黎投奔拿破仑的军队。

后来他又到了意大利、德国布伦瑞克、莫斯科等地。

波旁王朝复辟后,司丹达尔成为封建制度的激烈反对者。

他这种与**潮流背道而驰的思想,决定了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因此,在官场上很不如意,做官只做到领事,一生过得清苦潦倒,郁郁不得志。

起初,他在文学上也没有取得多大成就,直到1830年他的《红与黑》闻世,还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这部作品在当时并不像今天一样受到人们的追捧,只有少数贵族子女在学校能够读到。

因此司丹达尔在当时的默默无闻是可以理解的。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悲惨的,1842年在巴黎中风死去。

司丹达尔对他的故乡不屑一顾,故乡对他也无情无义。

所以至今在格勒诺布小镇没有司丹达尔的雕像,而法国的许多城市都把他的雕像摆放在显要位置,他们以他们的国度出了这样伟大的文学家而自豪。

我想,司丹达尔对他的故乡格勒诺布小镇的态度,不能说是主观和偏激的。

对一个胸怀大志的游子来说,对故乡的期待实在太多。

然而故乡又如此卑微,如一位不堪重负的老者,他只能选择放弃,离开故乡独自上路。

司丹达尔属于那些带着对故乡的仇恨离开故乡的人,他们背井离乡,不再期待故乡给予什么,故乡在他们心中渐渐消逝;另外一些人则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故乡,故乡铭刻在他们心中,如一坛老酒越陈越香,他们便以诗歌来歌颂故乡。

诸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近乡情更却,不敢问来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信手拈来。

面对明月、乡音、乡人、酒盏和芦管,诗人触景生情,怀念故乡。

这种怀乡之情刻骨铭心,形影相随,无法释怀。

诗人耳闻目睹、举手投足,都会联想到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看来,诗人是一个永远无法走出故乡的群体。

在这些怀乡的诗人中,陆游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陆游于1125年生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少年**,正值金人南侵,他随着家人逃离故乡,一路颠沛流离,先后来到临安、福州、夔州等地,饱经沧桑。

仕途坎坷,在官场上也是几番沉浮。

他反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偏安江左,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可惜他报国无门,心情极度抑郁苦闷,只能借酒浇愁,“梦寐不忘中原”,对故乡的挚爱之情逐渐上升到爱国之情。

无论是在江西、福建还是四川,他都日夜思念着故乡,梦想有朝一日从故乡驱逐侵略者,收复中原。

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饱含血泪的诗篇,像“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表达了他日益深沉的爱国爱乡之情,形成了独特的悲壮宏丽的风格。

1210年,八十五岁高龄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留下《示儿》一诗告别了这个世界。

陆游的一生可以说是对故乡牵挂的一生,只是他突破了狭隘意义上的故乡,上升到对国家、民族利益的观照。

从这一点来说,陆游既是故乡的豪杰,又是民族的英雄。

离别几载,重回故地,谓之故乡。

故乡有第一故乡,第二故乡乃至更多,无论是出生地,还是做官、学习、隐居的地方,都属于故乡的范畴。

因为只有在回归与离别的交替中才会产生故乡的概念,所以提到故乡,人们又往往和离别之情联系在一起。

翻开古代的文学作品,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写离别之情的特别多,经典的作品不胜枚举。

其中白居易的成名之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一直脍炙人口,相传白居易作这首诗时年仅十六岁。

在绿草如茵的大草原上,诗人目送好友离去,踏上远方的古道,伤感中流露出愉悦,清新中穿透着凄凉。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人借景生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利用强烈的视觉反差,勾勒出一幅远近变换、动静结合的画面,把离别之情写得惟妙惟肖,触手可感。

离别是一个恒久的文学主题,情人离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母子离别,临行密密逢,报得三春晖;文人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别是欢乐的归宿,也是思念的开始。

在外面的人日日夜夜思念故乡,魂牵梦绕;故乡的人也牵挂着外面的游子,为他们祈祷,期待着他们有朝一日荣华富贵,衣锦还乡。

故乡成为游子心中无法割舍的情结,与生死离别,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交织在一起,成为支撑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大凡离开故乡的人,都希望自己一帆风顺,在外发财做官,成为达官显贵,然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这是中国传统的乡土意识。

乡土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族香火不断,兴旺发达。

故乡成为家族利益的代言人,甚至突破家族的概念,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利益共同体,即老乡。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老乡是朋友中最值得信赖的一种。

因为是老乡,茫茫人海中大家的距离便拉得很近,他们相互以老乡称呼,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外面一起闯世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以家乡为单位将人群分为若干个群体是完全可能的。

他们往往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因为一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而使他们走到一起,志同道合,形成一些特殊的群体。

这从人际关系学上也可找到佐证。

文学史上著名的“江西派”、“桐城派”作家大多是老乡,一个省的,一个县的,有的甚至是一个小村庄的。

这些老乡组合在一起,对酒当歌,倾诉衷肠,找到了共同的理想,在文坛上掀起一股股不小的风暴,形成了一个个文学派别。

在日本,每个人一来到这个世上,便被牢牢地拴在故乡的树根上,自己没有随便走出故乡的自由,“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根深蒂固。

这是太和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日本的“酱缸文化”。

他们便世世代代守护着日本三岛,在烂漫樱花中刀耕火种,直到明治维新的到来,才惊醒了太和民族的美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直指故乡的运动。

走出故乡容易,回归故乡却很难。

在外发财做官便衣锦还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光宗耀祖;一事无成便潦倒失意、郁郁不得志,无颜见江东父老。

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第一个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人--屈原便选择了自杀的解脱方式,纵身跳入汩罗江自尽,留下《离骚》、《九歌》等不朽的诗篇,带着对故乡的眷恋永远地离去了。

故乡成为在外漂泊的游子的灵魂家园,也成为他们无法摆脱的精神枷锁。

我们的下一代人将成为第一代没有故乡的人。

他们从出生就来到了城市,没有“乡”,便无所谓“故”。

没有故乡的人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是非常可怕的。

他们可以抛弃一切包括故乡,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些时尚的新名词:留学、同居、COOL……在喧嚣的城市,故乡犹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气息日渐微弱。

她已经成为人们心中一个遥远的概念,一段上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故乡,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

推荐阅读
  • 日照好玩的地方和吃海鲜应该去哪听说日

    日照好玩的地方:万平口:"旅游来日照,必到万平口",已成为各地游客的共识。刘家湾赶海园:以赶海系列活动为主,集旅游、休闲、度假、民俗、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园。竹洞天: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城区西端的将帅沟毛竹…

    信息 2024-09-20
  • 什么是铸造

    铸造是指将室温中为液态,但不久后将要固态化的物质倒入特定形状的铸模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 被铸物质多半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例:铜、铁、铝、锡、铅等),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沙、金属甚至陶瓷。 因应…

    信息 2024-09-20
  • 变形金刚中博派和狂派各有哪些人物

    博派:擎天柱,铁皮,大黄蜂,爵士,棘齿。狂派:威震天,红蜘蛛,眩晕,吵闹,萨克,碎骨魔,路障,迷乱。…

    信息 2024-09-20
  • 一平方毫米的铜线能过多少安的电流

    1平方毫米的铜线在不同电流下通过的安培数不同。最大是18A:(1)60A以下,选1平方毫米的铜线安全载流量是6A;(2)60~100A,选1平方毫米的铜线,安全载流量是5A;(3)100A以上,选1平方毫米的铜线,安全载流量是2.5A 。…

    信息 2024-09-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有规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

    信息 2024-09-20